據新華社電 10月29日,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2013年度決算報告時,對杭州市城管委提出:“去年買垃圾袋花了8000萬元,為何未在決算中列出?”
 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社會關註:小小垃圾袋,花費這麼高?其中是否暗藏貓膩?垃圾分類成效幾何?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。
  垃圾分類屬於財政專項資金
  杭州是較早推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城市之一。自2010年開始,杭州市城管委向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免費發放廚餘垃圾袋,一戶一天一個。目前,垃圾分類已覆蓋杭州主城區98%的生活小區。杭州市發放的垃圾袋由可降解材料製成,其成本約為每個一毛六分錢。
  針對百姓疑問,杭州市城管委向記者算了一筆細賬:杭州市去年共下達垃圾分類資金計劃8266.11萬元,其中用於購置垃圾袋資金計劃3895.21萬元;垃圾分類實際使用資金為6598.95萬元,其中市區兩級購置垃圾袋實際使用資金2858.93萬元。
  除購置垃圾袋外,垃圾分類資金中有1010.75萬元用於垃圾分類宣傳;434.96萬元用於購置垃圾桶;2294.31萬元作為社區工作人員經費,其中還包括垃圾分類網站維護費5萬元,民意調查費用5萬元。
  此外,杭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由於杭州垃圾分類屬於財政專項資金,不屬於城管委日常經費,因而沒有納入部門年度決算。
  部分小區垃圾分類並不樂觀
  自推行垃圾分類以來,杭州有些小區開展情況不錯,部分小區還推行了垃圾分類“實名制”,但很多小區垃圾分類情況並不樂觀。用來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免費垃圾袋,本可以裝了廚餘垃圾後在處理廠進行降解,但在部分居民心中,就只是超市垃圾袋的替代品而已。
  杭州市民周靜靜住過杭州的多個社區,發現周邊居民領垃圾袋雖然很積極,但是領了廚餘垃圾袋就是當普通垃圾袋用,有時甚至會“冒領”。
  記者在杭州潮鳴街道體東社區看到,社區內的垃圾桶分為綠色和黃色,分別用來盛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。儘管垃圾桶上有明確標識,但很多不可降解的垃圾袋還是赫然放在廚餘垃圾箱內,而免費發放的可降解垃圾袋里,也能明顯看到塑料瓶等非廚餘垃圾。
  有時候是懶得分,有時候是不會分,而且也沒有監督懲處手段。杭州市下城區去年就垃圾分類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,調查結果顯示,有53.44%的市民認為在對垃圾進行分類時容易分錯。
  他山之石
  立法保障對垃圾分類推廣必不可少
  破解“垃圾圍城”,推行垃圾分類,這是國際國內都認可的,然而實施起來並非易事。
 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說,必須以正向激勵為主,教育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和理念。這就要求必須完成垃圾分類投放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理一體化,不讓老百姓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。
  專家提出,應保障垃圾分類工作經費,環衛投資應向垃圾分類傾斜。據瞭解,目前開展試點工作的海口、三亞市,其經費來源均為市級財政。有相關人士建議,由省級財政及國家專項資金給予支持,而在農村可以考慮利用農村集體經濟來解決一部分。
  立法保障對垃圾分類推廣也必不可少。據瞭解,廣州市自2011年4月1日起實施國內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,規定違者罰款50元;杭州也正在向部門征求對垃圾分類與減量規定的意見,懲處措施列入其中。  (原標題:杭州1年花八千萬元買垃圾袋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03aicp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